查看原文
其他

沈伯俊:国士情怀与好汉气概——《三国》《水浒》比较研究之一

沈伯俊 古代小说网 2021-01-21


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经典作品中,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堪称并峙的双峰。自明代以来,人们便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;现当代的各种《中国文学史》、《中国小说史》,更是习惯于并称二者。

民间剪纸三国演义人物

不过,如果认真加以研究,便可发现,这两大长篇小说经典,其实存在一系列重大区别。然而,令人惊异的是,长期以来,人们虽然注意到这两大长篇小说经典在题材类型上的不同,将其分别标举为“历史演义”和“英雄传奇”的开创之作;但对二者的一系列区别,却很少进行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。

第十三届文化讲坛

2007年12月下旬,我应上海《解放日报》报业集团邀请,担任第十三届“文化讲坛”演讲嘉宾,与马瑞芳教授、周思源教授、钱文忠教授共论“四大名著的中华文脉”。

我演讲的题目是:《〈三国演义〉:“说大事”的影响力》。我在演讲中提出:“在四大名著中,《三国演义》独具一格。与《水浒传》相比,《水浒》凸显的是敢作敢当的好汉气概,《三国》展示的则是志在天下的国士情怀。”1


《三国演义:说大事的影响力》

什么是“国士”?国士,指一国中才能最杰出的人物。如楚汉相争时期,萧何向刘邦力荐韩信曰:“诸将易得耳。至如信者,国士无双。王必欲长王汉中,无所事信;必欲争天下,非信无所与计事者。”2突出的是世所罕见,志在天下。

什么是“好汉”?好汉,意谓好男儿。如《旧唐书·狄仁杰传》:“初,则天尝问仁杰曰:‘朕要一好汉任使,有乎?’”3强调的是无所畏惧,敢作敢当。

《旧唐书》

可以说,《三国》《水浒》这两大名著,塑造的都是封建时代下层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人物。二者最突出的区别就是:《三国》英雄侧重突出国士情怀,《水浒》英雄则侧重张扬好汉气概。这种区别,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

1

奋斗目标:志在天下与快意人生


《三国演义》写的是天下大乱、四海鼎沸的分裂时代,志士仁人们如何重整社稷,复归统一。《水浒传》写的则是天下将乱、民不聊生的王朝末世,英雄好汉们如何反抗压迫,寻找出路。他们的奋斗目标,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。

年画《五虎上将》

《三国演义》主要塑造的英雄群体是刘蜀集团。若将他们与《水浒》英雄相比,从领袖人物到谋士将领,其人生理想、奋斗目标都迥然有别。

先看领袖人物。为了便于对比,兹列表如下:


刘蜀领袖(刘备)

梁山领袖(晁盖、宋江、卢俊义)

刘备:

尽管自称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后裔,但经过300余年的改朝换代和世事沧桑,刘备的家境早已衰败,已经沦为下层平民,以织席贩履为生。然而,刘备却不甘沉沦,素有大志。

刘备首次出场,看见招兵榜文,不禁慨然长叹。经张飞询问,乃曰:“我本汉室宗亲,姓刘,名备。今闻黄巾倡乱,有志欲破贼安民,恨力不能,故长叹耳。”4

刘关张桃园结义,誓词曰:“念刘备、关羽、张飞,虽然异姓,既结为兄弟,则同心协力,救困扶危;上报国家,下安黎庶。”(第1回)

刘备到许都后,为防曹操加害,以种菜为韬晦之计,却暗中与接受献帝衣带诏的董承相结,谋诛曹操,以求“复安社稷”。(第20-21回)

三顾茅庐,初见诸葛亮,刘备便坦陈心迹曰:“汉室倾颓,奸臣窃命,备不量力,欲伸大义于天下,而智术浅短,迄无所就。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,实为万幸!”(第38回)

得到庞统辅佐后,刘备喜曰:“昔司马德操言:‘伏龙、凤雏,两人得一,可安天下。’今吾二人皆得,汉室可兴矣。”(第57回)

夺取汉中后,刘备称汉中王,上奏献帝,表示:“敢不尽力输诚,奖励六师,率齐群义,应天顺时,以宁社稷。”(第73回)

曹丕篡汉后,刘备称帝,祭告天地曰:“备畏天明命,又惧高、光之业,将坠于地,谨择吉日,登坛告祭,受皇帝玺绶,抚临四方。惟神飨祚汉家,永绥历服!”(第80回)

总之,刘备奋斗一生,历尽艰辛,始终志在天下,追求“兴复汉室”的根本目标。因此,刘备形象成为古代小说中罕见的明君形象。


晁盖:

作为本乡富户、保正,晁盖初次出场,便是得知梁中书要送十万贯“生辰纲”给奸臣蔡京,愤然表示:“此等不义之财,取之何碍!”5而夺取生辰纲的目的,只是“得一套富贵”,并无明确的政治目标。

上了梁山,成为山寨之主后,晁盖要求:“各人务要竭力同心,共聚大义。”但聚义的目标,除了“准备迎敌官军”外,主要是共享富贵安乐,尚无更高的追求。(第20回)

大闹江州,救回宋江后,梁山实力大增,晁盖仍未提出更高的政治目标。(第41回)

三打祝家庄后,梁山实力进一步壮大,众多头领,分工明确,“山寨体统,甚是齐整”,晁盖却仍未提出更高的政治目标。(第51回)

总之,晁盖作为梁山事业的开创者,虽有抵抗官军的勇气,却一直满足于与众兄弟“大块吃肉,大碗喝酒,大秤分金银”的快意人生,并未提出长远的奋斗目标。


宋江:

作为《水浒》的中心人物,梁山的主要领袖,宋江直到第18回才正式出场。家庭大富,身为郓城县押司的他,从无造反之意,对晁盖劫取生辰纲之举也视为“迷天之罪”;只是出于兄弟义气,才冒险通风报信,使晁盖等逃过一劫。这是宋江干的第一件大事,也是他赢得梁山英雄敬重的关键行动。(第18回)

宋江杀死阎婆惜,刺配江州,被吴用、花荣等人接上梁山,却坚拒造反,硬要去做囚犯。(第36回)

浔阳楼上,宋江酒醉而题反诗,声称“他时若遂凌云志,敢笑黄巢不丈夫。”因此被判死刑。被救上梁山后,他不得不造反,坐了第二把交椅,但却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目标。(第41回)

晁盖死后,宋江成为山寨之主,马上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,期待朝廷招安之意已露端倪。(第60回)

梁山泊大聚义后,宋江率众盟誓:“但愿共存忠义于心,同著功勋于国,替天行道,保境安民。”提出了“替天行道,保境安民”的行动纲领。而在不久之后的菊花会上,宋江作《满江红》词,高唱:“望天王降诏早招安,心方足。”终于正式宣布了“接受招安,报效朝廷”的目标。(第71回)

此后,宋江的全部作为,都是围绕“接受招安,报效朝廷”的目标,哪怕一再遭受打压,弟兄死伤惨重,始终委曲求全;最后被奸臣毒死,仍表白:“宁可朝廷负我,我忠心不负朝廷。”(第100回)


卢俊义:

身为大名府的大财主,他从无造反之意,还一度口出狂言,要捉拿梁山好汉,上京请赏。被捉上梁山后,宋江再三劝他入伙,情愿让位,他一口回绝:“宁死实难听从。”(第61-62回)

在蒙冤被判死刑,好不容易才被救上梁山后,卢俊义不得不参与造反,还坐上了第二把交椅;但他从未提出任何政治主张,一直忠实追随宋江,接受招安,却仍不被奸臣放过,最后成了冤死之鬼。(第100回)


赵梦林绘年画《梁山五虎将》

其次,比较刘蜀集团与梁山的主要谋士。

刘备的头号谋士诸葛亮,初见刘备,便提出名震千古的《隆中对》,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,为刘备制定了先跨有荆益,形成三分,待时机成熟,再两路北伐的“两步走”战略,力争实现最终目标:“诚如是,则大业可成,汉室可兴矣。”正如罗贯中评价的:“孔明未出茅庐,已知三分天下,真万古之人不及也!”(第38回)6

此后,诸葛亮一直为兴复汉室的目标而竭忠尽智,顺利实现跨有荆益、三分鼎立的第一步战略目标。白帝托孤之际,刘备相信他“必能安邦定国,终定大事”,他则毅然表示:“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,尽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乎!”(第85回)

邮票诸葛亮像

此后,他殚精竭虑,辅佐后主,治理蜀汉,平定南中(第87-91回)。北伐之前,上《出师表》,誓言:“今南方已定,甲兵已足,当奖帅三军,北定中原,庶竭弩钝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”(第91回)

直至五丈原病重,他还叹息道:“吾本欲竭忠尽力,恢复中原,重兴汉室;奈天意如此,吾旦夕将死。”

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仍精心布置自己死后的军事调度,向奉后主之命赶来问安的尚书仆射李福交代后事,最后一次巡视军营,在病榻上亲自书写遗表上达后主,又对杨仪授予保证蜀军安全撤退的计策;弥留之际,还推荐蒋琬、费祎为继任的执政大臣(第104回)。

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,他真的做到了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不愧为一代贤相,国士楷模。

诸葛亮塑像

刘备的第二号谋士庞统,尚未出场,便已享有“伏龙、凤雏,两人得一,可安天下”的盛名(司马徽语,见第35回),不仅让刘备心向往之,也让读者充满期待。

他在赤壁之战中首次露面,便以其盛名赢得曹操“亲自出帐迎入”的礼遇;又凭借精通兵法,“高谈雄辩,应答如流”的才干,使得“操深敬服,殷勤相待”;从而不露痕迹地“巧授连环计”,使曹操心甘情愿地“即时传令,唤军中铁匠,连夜打造连环大钉,锁住船只”,为火烧赤壁的成功准备了重要条件(第47回)。

高谊长木浮雕画庞统

周瑜逝世后,他归顺刘备,任军师中郎将,“与孔明共赞方略”(第57回)。在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入蜀之际,他力劝刘备抓住机遇,趁势夺取益州(第60回)。

随后辅佐刘备入蜀,并进献上中下三策,指挥刘备军袭取白水,进据涪城,攻打雒城;可惜天不佑才,在“落凤坡”中埋伏被乱箭射死(第62-63回)。

需要指出的是,庞统在“落凤坡”中伏而死乃是《三国演义》的虚构;而据《三国志·蜀书·庞统传》,历史上的庞统是在指挥攻打雒城时中流矢而死的,属于意外,此后不久,刘备就攻破雒城,进围成都,迫使刘璋出降。

庞统墓

《演义》这样虚构,是有意将庞统之死提前,让诸葛亮提前入蜀,以突出诸葛亮的形象。实际上,刘备夺得益州,实现跨有荆益的第一步战略目标,庞统才是头号功臣。他也不愧为胸怀天下,精通韬略的一流国士。

刘备的另一重要谋士法正,原为刘璋部属,因见刘璋闇弱,乃归心刘备,积极辅助刘备夺取益州。他目光远大,足智多谋,深得刘备倚重。

刘备夺取益州后,自领益州牧,以他为蜀郡太守7,其地位仅次于诸葛亮(第65回)。

在张飞击败张郃、黄忠击败夏侯德之后,他建议刘备抓住有利时机,亲征汉中,“既定汉中,然后练兵积粟,观衅伺隙,进可讨贼,退可自守。”刘备欣然采纳,亲自率军出征(第70回)。

法正塑像

汉中之役,他辅助黄忠,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,取得了关键性的战果(第71回)。刘备夺得汉中后,不仅有力地巩固了益州(汉中本系益州之一郡),而且使刘蜀势力直逼长安和整个关中地区,成为刘蜀北伐的前进基地。刘备因此而进位汉中王,以法正为尚书令,负责处理日常政务(第73回)8,其在刘蜀集团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。

刘备称帝仅仅三个月后,便不听群臣劝阻,亲率大军讨伐东吴,此时法正已卒,诸葛亮遗憾地说:“法孝直若在,必能制主上东行也。”(第81回)由此可见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分量,他当然堪称一流国士了。

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法正剧照

那么,梁山的主要谋士如何呢?

梁山的头号谋士、军师吴用,一直深受晁盖、宋江敬重,言听计从,在梁山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他首次出场,便积极支持晁盖劫取生辰纲的打算,亲自出面说动阮氏三兄弟入伙,并精心设计,来了个“智取”(第14-16回),不愧“智多星”的绰号。

上梁山后,他察言观色,因势利导,支持林冲火并王伦,使晁盖成为山寨之主,他也成为梁山军师,执掌兵权(第19-20回)。

孙忠会绘吴用

从此,他始终忠心耿耿地辅佐晁盖、宋江,无论是招揽四方英雄,还是协调内部关系,他都从容不迫,安排妥帖;无论是调兵遣将,还是布阵厮杀,他都谋定而动,妙计迭出。

为了梁山集团的发展壮大,他总揽山寨事务,分工设职,把梁山建设得井井有条,日益兴旺。他为梁山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,因而在众好汉中享有很高的威望。

然而,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奇谋妙计,保卫和巩固梁山的种种努力,基本上停留在微观的、战术的层面:

剪纸智多星吴用

支持晁盖智取生辰纲,是夺取不义之财,谋求富贵;说动阮氏三雄,追求的是“大家图个一世快活”;初上梁山执掌兵权后,虽然“准备迎敌官军”,却限于自保;梁山壮大后,尽管多次出兵,却大多为了救人,或惩罚与梁山作对的地方豪强(如祝家庄、曾头市),或抵御打上门来的官军,事毕便退回梁山,从未想过攻州夺县,扩大疆域。

梁山大聚义后,实力达到鼎盛,宋江提出“接受招安,报效朝廷”的目标,吴用并不反对。当朝廷第一次命太尉陈宗善来梁山招安时,宋江甚喜,吴用却提醒他:“论吴某的意,这番必然招安不成;纵使招安,也看得俺们如草芥。等这厮引将大军来到,教他着些毒手,杀得他人亡马倒,梦里也怕;那时方受招安,才有些气度。”(第75回)

戴敦邦绘吴用

这不是反对招安,只是自重身价,要让招安来得风光一些。此后的两赢童贯,三败高俅,都是为了显示梁山的实力,让朝廷不要小看梁山,从而体面地接受招安。

总之,吴用从来没有为梁山制定完整的发展战略,他只能是梁山好汉中最足智多谋的一个,却不是志在天下的国士。

叶雄绘公孙胜

梁山的另一个军师公孙胜,从参与智取生辰纲到上梁山,成为与吴用并列的军师,“同掌兵权”,在梁山好汉中地位很高。但他除了会呼风唤雨、腾云驾雾,在某些场合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外,却很少履行军师的施谋用计、调兵遣将的职责,更没有为梁山制定发展战略。说到底,他只是一个参与造反的高级道士,却不是眼观天下的国士。

再次,比较刘蜀集团与梁山的主要将领。

刘蜀集团的主要将领,如关羽、张飞、赵云等,长期忠实追随刘备,从“上报国家,下安黎庶”起步,到力图兴复汉室,平定天下,复归统一,千难万险而不悔,粉身碎骨而不惧,都当得起“国士”的称号。

《增像全图三国演义》刘、关、张绣像

梁山好汉呢?从公认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鲁智深、武松、阮氏三雄、李逵等人来看,他们一身本事,一腔热血,胸襟坦荡,嫉恶如仇,敢于反抗邪恶势力,勇于为弱者伸张正义,不愧为响当当的英雄好汉。

然而,鲁智深从拳打仗势欺人的“镇关西”(第3回),到营救无辜被害的林冲(第8回),为的是打抱不平;从落草二龙山(第17回),到上梁山,为的则是寻求容身之处;根本想不到王霸之业。

方成绘鲁智深

武松斗杀西门庆(第26回),是为冤死的兄长报仇;醉打蒋门神(第29回),是报答施恩对自己的关照;血溅鸳鸯楼(第31回),则是向陷害自己的官僚恶霸复仇;虽有正义色彩,却并不都是为匡扶正义。阮氏三雄反抗社会不公的意识较强,但主要向往的是“论秤分金银,异样穿绸锦,成瓮吃酒,大块吃肉”的快活(第15回)。

李逵多次喊出“杀上东京,夺了鸟位”的惊世之言,却从来没有得到其他好汉的响应,更谈不上付诸实施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:仇恨社会黑暗,向往“不怕天,不怕地,不怕官司”的自由,梦想没有贪官污吏的清平世界,渴求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的人际关系。

顾炳鑫绘《李逵醉春》

对于奸臣把持的朝廷,他们不相信;对于招安,他们有怀疑;然而,他们还是跟着宋江接受了招安。因此,他们都只能算是敢作敢当,追求快意人生的好汉。

总之,《三国》英雄是令人景仰的,《水浒》英雄也是令人敬佩的;但在价值取向、奋斗目标上,他们确有明显的不同。


2

行为模式:治国理民与仗义疏财


《三国》英雄志在天下,因而始终重视战略规划的设计,重视争取人心,网罗人才,重视扩大疆域,完善治理。

刘生展绘年画《三英战吕布》

刘备初任安喜县尉,时间短暂,却“与民秋毫无犯”,收到了“民皆感化”的成效(第2回)。后来依附刘表,屯驻新野,又是“军民皆喜,政治一新”(第34回)。新野民众称颂道:“新野牧,刘皇叔;自到此,民丰足。”(第35回)

平定益州后,刘备领益州牧,即分派众官,各司其职,“杀牛宰马,大饷士卒;开仓赈济百姓,军民大悦。”又“使诸葛军师定拟治国条例”(第65回),很快改变了刘璋统治时期法令不彰的状况。

刘备逝世后,诸葛亮辅佐后主,治理巴蜀,“事无大小,皆亲自从公决断。两川之民,忻乐太平,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。又幸连年大熟,老幼鼓腹讴歌,凡遇差徭,争先早办。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,无不完备;米满仓廒,财盈府库。”(第87回)

年画诸葛亮

诸葛亮治国理民的成就,使得蜀汉国力充实,足以与强大的曹魏抗衡,为进一步发展蜀汉提供了可能。

梁山好汉中,虽然有人说出过“兀自要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”的豪言壮语(第39回),作者在大聚义的赞语中也有“休言啸聚山林,真可图王伯业”的言词(第71回),好汉们确实也曾多次对抗官军;但其整体思维,还是占山为王,“只反贪官,不反皇帝”,并无建立政权,甚至夺取天下的雄心。

即使在梁山的鼎盛时期,好汉们仍然习惯于拦截上任路过的官员,打劫害民的大户;即使打下过若干州县,也从不占据,只是收拾金银财帛粮米,尽数运回梁山(第69回);有时也“一分给散居民”(第70回)。他们喜爱和崇敬的行为模式是“仗义疏财”。

果禅绘《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全图》

由此,我们才能理解,为什么“面黑身矮”,武艺平平,谋略也不出众的宋江,在江湖上会有那么大的名气,以至号称“及时雨”,无数桀骜不驯的好汉,一闻其名便肃然起敬,一见其面便倒身下拜,就是因为他仗义疏财,“济人贫苦,周人之急,扶人之困”(第18回);加之曾经冒险为晁盖通风报信,有恩于众,因此,他一上梁山,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领袖,得到大家心悦诚服的拥戴。


3

聚集方式:以道相从与逼上梁山


在聚集方式上,《三国》英雄与梁山好汉也有明显区别。对于前者,我称之为“以道相从”;对于后者,则是大家熟知的“逼上梁山”。

《增像全图三国演义》赵云、黄忠、马超绣像

刘备、关羽、张飞,尽管家世不同,却为了“上报国家,下安黎庶”的目标聚到一起,桃园结义之后,便同甘共苦,生死相依。而在眼界开阔、实力增强之后,又将目标升华为兴复汉室,平定天下。他们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,便是报国安民之“道”。

诸葛亮在刘备“三顾”之后,慨然应允出山辅佐,是因为刘备“欲伸大义于天下”,这是刘备、诸葛亮心灵的遇合,理想的选择9。

诸葛亮最终为蜀汉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,做到了“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”。这里当然有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心愿,但决非不问是非的片面忠于刘备父子,其中更有兴复汉室,拯救黎庶,重新统一全国的宏图大志10。

赵祥林绘年画《长坂坡》

赵云初见刘备,“玄德甚相敬爱,便有不舍之心。”(第7回)是“从仁政所在”的理念使二者心灵相通。后来赵云离开公孙瓒,四处寻觅,终于投到刘备麾下。正如赵云自己所说:“云奔走四方,择主而事,未有如使君者。今得相随,大称平生。虽肝脑涂地,无恨矣。”(第28回)

梁山好汉,流品混杂,上梁山的原因、目的多种多样。其中一部分是主动投奔梁山,相当多的却是“逼上梁山”。“逼”的方式,也是五花八门。

非常典型的是林冲被逼,人所共知,更典型的则是梁山几个领袖的逼上梁山。例如:晁盖被逼,宋江被逼,卢俊义被逼,上文已经述及,这里不再重复。而像秦明、李应、徐宁等人的被逼,简直有些匪夷所思,当代读者颇难理解。

电视剧《水浒传》梁山好汉剧照

综上所述,《三国》英雄与《水浒》好汉,粗看似乎颇多类似,细辨则大不相同。造成这种重大区别的根本原因,一是题材本身的制约,二是创作思想的歧异。限于篇幅,这里仅初步提出观点,深入的阐释,则有待于另一篇论文了。



注释:

1 沈伯俊:《〈三国演义〉:“说大事”的影响力》,载《激荡:文化讲坛实录4》,上海:上海三联书店,2009年。

2 司马迁:《史记》卷92《淮阴侯列传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2年,第8册,第2611页。

3 刘昫:《旧唐书》卷89《狄仁杰传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、上海书店《二十五史》缩印本,第5册,第3824页。

4 沈伯俊:《校理本三国演义》第1回,南京:江苏古籍出版社,1992年,第3-4页。下引《三国》,均据此本,只括注回次。

5 李灵年、陈敏杰:《水浒传》(新校注本)第14回),南京:江苏古籍出版社,1989年,第150页。下引《水浒》,均据此本,只括注回次。

6 参见沈伯俊:《诸葛亮形象三辩》第一部分“《隆中对》究竟对不对”,《明清小说研究》2007年第2期。

7 《演义》此处表述不够完整。据《三国志·蜀书·法正传》:“以正为蜀郡太守、扬武将军,外统都畿,内为谋主。”

8 东汉无丞相,三公为百官之首,日常政务则由尚书台处理,其长官为尚书令。直到建安十三年(208)六月,曹操才罢三公,自任丞相。黄初元年(220),曹魏建立,又不设丞相,恢复东汉制度。章武元年(221),刘备称帝,以诸葛亮为丞相,总揽国政;刘巴为尚书令(法正已于220年卒),负责处理日常政务;诸葛亮卒后,不再置丞相。

9 参见沈伯俊:《为诸葛亮析疑辩诬》,《成都大学学报》2007年第6期。

10 参见沈伯俊:《诸葛亮形象三辩》第二部分“诸葛亮是‘愚忠’吗?”,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编:《诸葛亮与三国文化》(三),成都: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9年。


【相关阅读】

沈伯俊:关于赤壁之战主战场所在地 (接受央视采访提纲)

沈伯俊:张飞字“翼德”还是“益德”?

沈伯俊:关于赤壁之战主战场所在地 (接受央视采访提纲)

沈伯俊:貂蝉形象的演变

沈伯俊: “过五关斩六将”是真的吗?


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苹果手机用户可长按

并“识别图中二维码”打赏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